滄州落子是河北省中部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民間舞蹈。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于滄州市地區(qū),尤其以滄縣、南皮縣最為著名,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閑時排練,農歷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表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2008年6月,河北省南皮縣申報的滄州落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于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 1821年)。傳統(tǒng)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 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jié)奏變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內容大多是表現(xiàn)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 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繡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yōu)美動人, 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jié)目。
文武之分
文落子以歌為主,舞的成分少一些,往往把幾支民歌連起來表演。在道具的配備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當地人稱之謂文落子或小風流。辛亥革命以后,婦女纏足開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裝的踩寸子也開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動作相應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在文落子的基礎上,適當吸收了一些戲曲中的動作和技巧,與落子舞的動作相糅合,增添了熱烈、健壯、歡快、豪爽的氣氛,加強了舞和武的成分,使歌的成分相應減少。在道具配備上,只用鞭、板,不用扇。當地人稱之為武落子或風秧歌。
兩大流派
一派是楊派落子,最早只有四鞭表演,后改為四鞭、四板的表演。再后來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每代藝人都對楊派落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fā)展,使它日漸完美起來,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
另一派是帽派落子。起初只有武場伴奏,后加進了文場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滄州人喜練武術,長期受武術熏陶,因而,在落子舞中也有明顯反映。落子舞中男性演員的基本動作,主要來源于武術中的單刀式。如“虛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員最基本的動作?!疤摬健笔侨切蔚男羞M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的穩(wěn)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女演員的動作“抽板”、“繞頭板”、“蹬步”、“虛步”等,也接近于武術的動作。
傳統(tǒng)節(jié)目
落子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內容大多是表現(xiàn)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繡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yōu)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jié)目。
傳承現(xiàn)狀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fā)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 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 吸收了我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yōu)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fā)展,不創(chuàng)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fā)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 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鉆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采、千姿百態(tài)的動 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xiàn)力,發(fā)展了落子舞的傳統(tǒng)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