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即狼兒口。狼兒口村建于宋朝,原名慈惠鄉(xiāng),在村東筑有一條東西大堤,界滄縣南皮二縣之間,運河漲水時,堤西為患甚大,為此,兩縣居民爭訟不決。金大定元年(公元1164年),經(jīng)滄南二縣公議決堤中斷泄水,立碑以杜爭端,大堤開掘處沖成20余丈大口子,俗稱狼窩。因此更村名為狼兒口。
據(jù)乾隆《滄州志》記載:“至元五年秋八月大雨時,興河決口,八里塘之灣為口子者三,湍悍噴激,如萬馬奔突,長驅(qū)而前,南皮洼地之境,東西二十余里,南北三十余里,潴者而澤,匯而淵?!?/p>
此次洪水,使大片田園變?yōu)轸~池,而且造成兩縣居民爭訟不決,最后在官方壓力下,決堤放水,但又被人堵塞。為了使洪水排除,經(jīng)兩縣知名人士協(xié)商,在河口處立一石碑,杜絕了爭端:
明朝詩人趙叔紀有詩云:
古來漳河若橫流,南皮直瀉來滄州。
滄州筑堤障其下,南皮民命隨魚流。
中有志士伸敵手,鼓義興工破堤口。
約束狂流地中行,兩畔從此樂農(nóng)田。
大患已除民以安,前人事績今人看。
豐登兩立載文字,后來誰敢興爭端。
因笑當年筑堤日,懵然狂夫每愚卒。
那知曲防世所禁,嫁禍移災天不恤。
我來披荊堤上行,摩挲石刻百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