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的招寶山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威遠古城。城內(nèi)有依城而立的七座明清碑刻,其中一座明代石碑煞是顯眼。該石碑立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高約2米,寬約1米,碑文以正楷書寫“擎天鰲柱”四個大字,筆力遒勁,結(jié)構(gòu)
嚴謹。1996年11月,這座碑刻與其它文物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诤7肋z址。少有人知的是,碑文的書寫者郭欽,是土生土長的河間人。
在河間市區(qū)東北約40公里,有一個由明代安徽鳳陽郭姓移民建立的村子,名為郭官屯,隸屬束城鎮(zhèn)。上世紀六十年代,該村分設(shè)為東郭官屯、西郭官屯兩個村,但兩村至今在占地、建筑方面彼此交叉,村民在心理上仍習慣于是一個村。本來,該村在南寨、北寨之間,取名為中寨。后來之所以改名,一說該村為明代“河間三衛(wèi)”屯軍之所,但據(jù)村內(nèi)流傳至今的說法,是因為該村出了個曾任職高官的“郭總兵”。據(jù)記載,該村郭姓乃唐代名將郭子儀之后,自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此建村,很多郭姓族人在軍隊世代為兵,有的當?shù)桨賾艄佟⑶艄?。明代的“衛(wèi)所”類似于古代的“屯田”制,每個“軍戶”負有出一名男丁為兵的義務(wù)。自永樂元年(1403年)設(shè)河間衛(wèi),不光河間衛(wèi)的治所在河間,沈陽衛(wèi)、大同衛(wèi)的治所也在河間,所以統(tǒng)稱“河間三衛(wèi)”。郭官屯作為“三衛(wèi)”屯軍之地,很多百姓成為屯田的“軍戶”。郭姓傳至第十世,出了一位郭欽,從基層開始步步高升,先后在河南、山東兩地“都指揮司”(相當于省軍區(qū))任“僉書”、“掌印”,后又升任山東萊州參將(正三品)。之后,郭欽任職山西路副總兵,遇上災荒年,他帶頭捐獻餉銀,當?shù)馗粦簟⒐賳T紛紛響應,使百姓度過災年,當時大同立有“捐銀碑”。后來,郭欽入職京官,在明代禁衛(wèi)軍專門掌管火器的“神機營”任右副將,后又升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為正一品大員。中軍都督府是明朝最高軍事機構(gòu)“五軍都督府”之一,轄區(qū)在江蘇、安徽、河南一帶。
那么,郭欽的“總兵”一職又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明代為防范將領(lǐng)專權(quán),規(guī)定五軍都督府日常屯兵但無權(quán)調(diào)兵,兵部統(tǒng)籌軍隊升調(diào)、訓練,但不統(tǒng)兵。每逢攻防之需,由皇帝委派專人為總兵,統(tǒng)率部隊出征,戰(zhàn)事結(jié)束,總兵歸還帥印,軍隊歸還都督府所屬的屯兵衛(wèi)所,兵權(quán)則始終掌于皇帝。但后來衛(wèi)所、軍屯制度名存實亡,都督府成為掛名虛職,又出現(xiàn)了專司鎮(zhèn)守一地的總兵官。此時,真正統(tǒng)兵的“總兵”一職日顯重要。據(jù)《大明熹宗皇帝實錄》第六十八卷記載,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郭欽出任“鎮(zhèn)守浙江總兵官”。
這一年的正月,明朝袁崇煥在寧遠之戰(zhàn)中大敗努爾哈赤,使之很長時間不敢南犯中原。一個月后,郭欽被派往浙江,原因何在?主要是嘉靖年間浙江一帶倭寇泛濫,至天啟年間仍零星發(fā)生。郭欽作為欽差大臣到浙江鎮(zhèn)守,應為加強海防之意。關(guān)于郭欽事跡,史料記載不多,但在天啟六年(1626年),皇帝曾下旨三道表彰郭欽家人:郭欽之妻被封為一品夫人,郭欽的曾祖父、曾任河間百戶官的郭桂被追封為“柱國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曾祖母畢氏被追封為一品夫人。這三道圣旨、郭欽升官圖及左都督印,一直被郭姓族人珍藏,定期祭拜,直至上世紀90年代因保管不善而遺失,幸好圣旨內(nèi)容被抄錄下來,現(xiàn)僅存郭桂肖像一幅。2003年,遺失的圣旨中有一道曾在上海一場拍賣會現(xiàn)身,被收藏者以高價買走。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年僅23歲的天啟皇帝病逝,崇禎皇帝繼位。為鞏固皇權(quán),崇禎馬上懲治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開始,“辦案組”僅圈定了結(jié)交較近的朝臣,但崇禎嫌少,后來不斷增加至258人,整個朝廷被清洗一遍。郭欽因為與魏忠賢是河間府同鄉(xiāng),不免多有來往,在以與魏忠賢結(jié)交遠近而論的“六等人”中,他屬于相對較近的第三類,即“結(jié)交近待次等”,并因此被充軍發(fā)配。郭欽在招寶山的石碑立于這一年的十月,想來立碑之后不久,郭欽便受魏忠賢牽連,黯然離開寧波。
現(xiàn)在的東郭官屯村正中街北,原有一處石牌坊,上書“左都督第”四個大字,相傳由時任吏部尚書嚴嵩所題。在村東北,原修有一條通往京城的官道,沿路有官地、水井等,以方便郭欽回鄉(xiāng)。郭欽死后,葬于村東南,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獅子、石猴、石羊等,東西兩列對稱,松柏郁郁蔥蔥,頗為威嚴肅穆,但大部分石制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毀。
郭欽題字石碑所在的招寶山,歷來是海防重地,有“平倭第一關(guān)”之稱。相傳,此地海域曾有巨獸出沒,興風作浪,百姓不寧;經(jīng)菩薩顯靈指點,官民建起七層寶塔,名為鰲柱塔,從此太平無事。而郭欽所題“擎天鰲柱”四個字,即合此典故,有保國安民之意。1999年,當?shù)刂亟椫?,成為招寶山的標志性建筑。當年,郭欽應是巡視招寶山,有感當年抗倭事跡所寫,其落款為“欽差鎮(zhèn)守浙江太子太保左都督瀛海郭欽立”。這其中,為何不提“河間”?原因就在于,宋代在河間府置“瀛海軍”,明代時,河間又有“瀛海晴波”“瀛海驛站”等名勝,于是“瀛?!背闪撕娱g的美稱。
現(xiàn)在,連同郭欽題字石碑在內(nèi)的明清碑林,已是寧波市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距河間1300公里,竟因為一通石碑連在一起,算得上是兩地緣份。自明代至今,已是四百年時空變幻,可嘆物是人非,唯有深深的愛國情,是亙古不變的。